极端大风灾害天气从何而来?江苏今天正式入汛!如何防范恐怖的“强对流”天气

时间:2024-05-02 16:44:47 来源:邂逅不偶网

极端大风灾害天气从何而来?江苏今天正式入汛!如何防范恐怖的“强对流”天气

 4月30日下午到夜里,强对流受到东北冷涡影响,极端山东、大风的天安徽、灾害江苏、天气天正上海一带,从何出现了今年以来最猛烈的而江强对流天气。5月1日,苏今式入江苏省水利厅“官宣”:江苏正式进入汛期。汛何今年汛期江苏总降雨量预计较常年偏多,防范未来我们将如何防范破坏力超强的恐怖强对流天气呢?

记者从江苏省气象台获悉,受东北冷涡影响,强对流昨天华东地区遭受雷暴大风、极端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,大风的天主要涉及山东、灾害安徽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。

4月30日,江苏省大部分地区日极大风达8级以上,南通沿海监测到15级的阵风。徐州、宿迁、连云港等9个市出现冰雹,其中宿迁和淮安局部地区最大冰雹直径3cm至5cm,属于大冰雹。

14级、15级的大风,在陆地非常罕见,几乎就是强台风中心平均风力的水准,所带来杀伤力是巨大的。

根据历史数据分析,淮安、启东等地气象站30日监测到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站以来的最大风速。气象专家解释说,此次灾害的原因主要是系统性大风和对流性大风的共同影响,造成比较剧烈的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。

在这几天天气预报当中,多次提到此次强对流是受到“东北冷涡”的影响。那么,什么是“东北冷涡”呢?

“东北冷涡”是活动在我国东北及附近地区的高空大型冷气团。在冷涡东部,如有暖湿空气从南面来,在平稳着陆的冷空气上爬升,常发生强对流,产生冰雹、雷暴、局地暴雨等天气。30日的情况就是这样,因为山东、江苏、安徽等地处于冷涡底部,高空偏西北气流有冷空气扩散南下,而低层西南风偏暖,冷暖相遇,就容易引发强对流天气。

四月春风似剪刀?不,春风有时候温柔,有时候却如“青龙偃月刀”。据统计,春天最容易出现大风天气。中国天气网发布,近60年大数据显示,春季(3至5月)出现大风的概率最高。

图片

而我国大部春季的平均风力也是最大的,差异大的城市,春季风速能比其他季节高出两成。究其原因,是由于冬去春来,冷空气势力逐渐变弱,暖空气势力渐强,两者激烈交汇,在较量中来回推动,极易形成大风天气。

图片

春季大风来袭时,风力往往大于8级,威力极大,有时甚至吹翻建筑物和行人,拔起大树,引发沙尘、林火等灾害。

昨天“局部地区”前一分钟还晴空高挂,下一分钟天气就立马“翻脸”,乌云翻滚,白昼如夜。那么,强对流天气到底都是什么?为何总出现在“局部”?

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、天气剧烈、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,其出现往往电闪雷鸣、风大雨急,惊心动魄。雷暴、飑线、冰雹、龙卷风、雷雨大风、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“家族”主要成员。

影响范围小、生命史短,决定了强对流天气常发生在“局地”。不像台风、冷空气这些天气系统中的“大手笔”,影响范围达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,影响时间持续多天。

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系统,影响范围大约只有几十公里,甚至几百米(比如龙卷风),生命史也短,持续时间多是几个小时,甚至几分钟。除了尺度小,强对流天气还来去匆匆,常“神出鬼没”,踪迹很难捉摸,且致灾性强。

最近强对流天气逐渐频繁,提醒各位小伙伴要提高防范意识,可以关注短时临近天气预报,看看未来1-6小时的天气;也可以查询雷达图,当雷达图上出现了红色,甚至紫色的回波,并且向着自己的城市移动,那就要小心了。俗话说,惹不起,躲得起。对于强对流天气,最好的防御就是躲避。

五一小长假第一天,肆虐的大风已经平息,阳光灿烂,风和日丽,在西南风的助力下,南京全市最高气温都在26℃左右。白天户外阳光照射强烈,相对湿度较低,大家外出游玩时需注意防晒,多补充水分。2日南京地区依旧是晴好的天气,最高气温24℃到25℃,最低气温14℃到15℃,但3日夜里开始,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,南京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,雨量中等局部大雨,4日逐渐雨止转阴到多云。提醒大家及时关注天气变化!

全省范围看,5月2日江苏大部分地区都是晴好的天气,最低温度:沿江和苏南地区13℃左右,其它地区10~11℃,最高温度:本省西南部地区22~23℃,其它地区19℃左右,条件十分适合出游。3日和4日雨水提前“返岗”,全省都是阴有阵雨或雷雨的天气,建议大家可以提前做好计划。

图片

江苏省水利厅宣布,5月1日,江苏进入2021年汛期。进入汛期,台风暴雨、雷电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易发多发,由此引起的城市积水、山洪、风暴潮等灾害更是汛期防范的重点。因此,汛期也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期。

今年汛期,江苏的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。根据预测,今年江苏汛期台风登陆偏多、影响中等到偏弱;总降雨量较常年偏多,出现决堤险情、城市内涝的可能性比较大;太湖可能发生超警洪水、淮河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;盛夏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。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

校对 李海慧

推荐内容